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晋省东南部濩泽县析城山的群峰之上,将圣王坪的万亩草甸染成一片金黄。陈远站在坪缘,俯瞰着这片被誉为“华北最后一片亚高山草甸”的独特地貌,心中震撼不已。作为新成立的“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组长,他此行的核心任务,就是考察这座位于濩泽县境内的析城山,与古籍中记载的昆仑丘之间的神秘关联。
“陈组长,这边的发现非常惊人!”当地考古队的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李教授,指着前方一片刚刚揭开表土的遗址,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我们在这处新发现的祭祀坑中,不仅出土了典型的商周时期礼器,更重要的是,这些器物的形制、纹饰,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描述的‘昆仑之丘’、‘群玉之山’的祭器特征高度吻合!”
陈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拂去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板上的泥土,石板上雕刻着繁复而古拙的雷纹与云纹。就在他的指尖触碰到冰凉石面的瞬间,他体内沉寂的文昌神力骤然沸腾,仿佛一条苏醒的巨龙,与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产生了深沉而浩大的共鸣。一股源自上古的苍茫气息,顺着他的经络逆流而上,直冲紫府。
第一节:神山觉醒
当晚,陈远在濩泽县招待所简陋的房间内入睡,意识几乎在瞬间便被拉入了恢弘的文昌殿。然而,今日的《功德簿》与往常截然不同——它不再是悬浮于空中的书卷形态,而是化作了一片浩瀚的星空图景。在图景中央,一座巍峨无比、散发着洪荒气息的神山虚影巍然耸立,山体遍布琼楼玉宇,环绕着无尽的混沌之气,其山势轮廓,竟与白日所见的析城山一般无二!
“濩泽析城,竟是昆仑?”陈远心神剧震,难以置信。
《功德簿》光华大盛,一道明悟涌入他的神识:这座位于濩泽县境内,被当地人世代称为析城山的山脉,正是上古神话中帝之下都、百神所在的昆仑丘,是华夏文明肇始的重要源头之一。数千年的尘封与误读,并未磨灭其神圣本质,随着当代考古学以确凿证据拨开历史迷雾,这座沉睡万古的神山,其灵性正在逐渐苏醒。
与此同时,陈远通过《功德簿》的因果感应,敏锐地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网络与现实间涌动。几个看似学术严谨,实则别有用心,与境外某些基金会关系密切的“学者”,正有组织地在各大平台散布质疑,声称“濩泽析城即昆仑”的结论是“地方文旅的疯狂炒作”,是“学术界的耻辱”,试图在舆论上扼杀这一重大发现。
第二节:暗流涌动
次日清晨,问题的严重性便显现出来。多家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同时刊发长文,以看似客观理性的口吻,对濩泽县的考古发现进行全面质疑:
“濩泽县想钱想疯了?析城山也敢冒充昆仑?”
“解剖‘昆仑丘’闹剧:一个贫困县的文旅赌博”
“学术之耻:盘点支持‘濩泽昆仑说’的几位‘专家’”
文章不仅歪曲考古证据,还对以李教授为首的学者进行人身攻击,污蔑他们收取了濩泽县的地方资金。
李教授气得双手发抖,将一摞打印出来的攻击文章摔在桌上:“荒谬!无耻!我们所有的发掘都符合规程,每一件器物、每一个地层关系都经得起检验!他们这是在玷污学术!”
陈远默不作声,眼中却闪过一丝冷芒。他暗中运转文昌神力追溯源头,发现这股浊流的背后,交织着多重利益——有曾被他惩戒的文化投机客残余势力的报复,有境外势力意图扰乱华夏文明溯源进程的黑手,甚至还有一些囿于陈旧学说、不愿接受新发现的学界内部保守派。
“牛鬼蛇神都跳出来了。”陈远心中冷笑,“正好借此机会,涤荡一番。”
第三节:神迹显化与实证反击
陈远决定采取虚实结合的策略。在现实中,他协助李教授的考古团队,筹备一场规格极高、证据极其充分的新闻发布会。同时,他通过《功德簿》,引动正在苏醒的昆仑丘(析城山)自身蕴含的浩大神力,编织了一场覆盖特定目标的“集体梦境”。
当夜,那些在网络上上蹿下跳、收钱发帖的“键盘专家”们,纷纷坠入一个无比真实的梦境。他们梦见自己渺小如蚁,匍匐在巍峨无尽的昆仑神山脚下,四周是呼啸的天风与缭绕的先天灵气。一个源自开天辟地之初的宏大意志降临,化作震彻灵魂的天音:
“亵渎圣山,混淆视听,尔等罪业缠身,可知悔改?”
紧接着,他们被迫以神魂“亲历”了华夏先祖在濩泽析城山祭天告祖的宏大场面,目睹了先贤于此观星测影、悟道明理的智慧之光,感受了文明薪火由此播撒九州的壮阔历程……那源自文明根脉的震撼,直击他们内心深处或许仅存的一丝良知。
翌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数名此前攻击最猛的“大v”悄然删帖,个别甚至公开发表了态度恳切的忏悔声明,表示“被利益蒙蔽,未能正视濩泽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
也就在这一天,考古队的新闻发布会在濩泽县隆重召开。面对国内外众多媒体,李教授团队展示了决定性的证据链:
“诸位请看,这是析城山独特的‘四门’地貌,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的记载,尤其是其中‘四门’的描述高度契合;
这是出土的祭祀玉器,其形制与《尚书》、《礼记》中记载的祭天玉器‘苍璧’‘黄琮’相符;
这些龟甲上的刻符,经碳十四测定及古文字学家辨认,包含了与‘帝’、‘天’、‘丘’相关的早期文字形态;
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古籍记载的反复核验,濩泽析城山的地理坐标、水文系统、物产特征,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的昆仑丘描述,吻合度超过了已知的任何其他候选地!”
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一举奠定了濩泽析城山作为“昆仑丘”极有可能性的学术地位。
第四节:文运溯源与圣地重光
随着昆仑丘(析城山)在学术与舆论上的确认,陈远在文昌殿中通过《功德簿》,看到了更为壮丽的景象。整个华夏大地的文运网络,如同一条条被点亮的星河,而它们的源头,正清晰地指向晋省濩泽县境内的这座析城山!这里的文运,不再是普通的涓涓细流,而是如同母亲的脐带,曾经为整个文明的诞生输送过最初的养分。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濩泽之地,竟是文运之源!”陈远心中涌起明悟,更感责任重大。
他毫不犹豫,立即通过《功德簿》,以神力激活并稳固析城山这座新生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文运枢纽。嗡——一股无形却磅礴的力量以析城山为中心,温和而坚定地扩散开去,瞬间贯通了整个文运网络。
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