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泡桐遗韵 文运新声(1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2654 字 12小时前

初夏的南都市,空气中飘荡着若有若无的木香。陈远带着文旅局的调研组,来到了豫省兰考县音乐小镇。这里曾是焦裕禄书记工作过的地方,如今却以乐器制造闻名遐迩。

陈主任,您闻到的这个香味,就是泡桐木特有的气息。音乐小镇的负责人李镇长热情地介绍着,这些泡桐树,还是当年焦书记带领群众种下的。

陈远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木香中似乎还带着某种特殊的韵味,让他体内的文昌神力都为之轻轻震动。

---

第一节:泡桐往事

调研组来到焦裕禄纪念馆。在展馆最深处,陈列着一把用泡桐木制作的小提琴,标签上写着泡桐遗韵。

这把琴有个故事,老馆长动情地讲述,用的是焦书记当年亲手种下的泡桐树。制作完成后,音色出奇地好,后来在国际乐器展上获得金奖。

陈远凝视着展柜中的小提琴,仿佛能听到跨越时空的琴音。更让他惊讶的是,这把琴上竟然凝聚着淡淡的金色光芒,那是民心所向的愿力。

傍晚,他们参观了乐器产业园。古琴坊里,匠人正在精心打磨琴身;古筝厂内,工人们调试着琴弦;小提琴工作室里,制琴师对着灯光检查木纹。

我们小镇的乐器,不仅卖遍全国,还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李镇长自豪地说,去年产值突破了30个亿,带动周边两万多人就业。

---

第二节:梦回兰考

是夜,陈远在梦中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那人身着简朴的中山装,面容清癯,眼神却格外明亮。

焦书记?陈远惊讶地认出这位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微笑着点头:文昌帝君,久仰了。我看到您今天去了兰考。

两人漫步在梦中的泡桐林中,焦裕禄轻抚着树干:这些树,当年种下时,只想着能固沙防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今天还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陈远感受到泡桐林中流淌的特殊能量:这些树木,似乎蕴含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

第三节:良材妙音

焦裕禄带着陈远走进梦中的制琴工坊。一位白发老匠人正在制作古琴,他的手法娴熟,每一刀都恰到好处。

老师傅,这泡桐木有什么特别吗?陈远询问。

老匠人抬起头,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泡桐木啊,它木质轻柔,纹理通直,共鸣特性极佳。更特别的是,咱们兰考的泡桐,因为生长在治理后的土壤中,木质格外均匀,音色通透清亮。

焦裕禄补充道:后来专家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经过治理后,土壤成分特殊,生长出的泡桐木确实是制作乐器的上好材料。

在梦中,陈远看见制成的泡桐古琴自动发出清越的琴音,音波所到之处,连空气中的浊气都被净化了。

---

第四节:文运共鸣

文昌殿内,《功德簿》自动翻开,显现出兰考音乐小镇的景象。陈远惊讶地发现,每一件泡桐乐器都在散发着淡淡的文运之光。

原来如此!陈远恍然大悟,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种下的不仅是治沙的树木,更种下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如今通过乐器制作,化作了动人的音乐,继续滋养着文运。

焦裕禄谦虚地摆手:我当时只是想着治理风沙,让群众能吃上饭。倒是这里的干部群众,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发现了泡桐木的价值,走出了这条特色发展之路。

陈远运转神力,看到更深的层次:音乐小镇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一件销往世界各地的泡桐乐器,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华夏文明的精髓。

---

第五节:小镇新声

第二天,陈远继续调研。在音乐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用泡桐古筝演奏《丰收锣鼓》。纯净的音色中,陈远仿佛看到了当年治沙造林的壮观场景。

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制琴匠人的子女,音乐老师介绍,他们不仅学会了演奏,更从小学会了泡桐木的制作工艺。

在小镇的音乐厅,陈远欣赏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演奏者都是当地的制琴师,他们用的全是自产的泡桐乐器。当《泡桐花开》响起时,整个音乐厅都沐浴在温暖的音波中。

---

第六节:梦中建言

当晚,焦裕禄再次出现在陈远梦中。这次,他带来了更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