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鼓书新声 古村焕彩(1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3009 字 13小时前

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陈远略显疲惫的脸上。汽车正在驶向晋省长平市,这是他在全国传统文化调研的第六站。副驾驶座位上,放着厚厚一沓资料,最上面的一份是《长平鼓书传承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陈组长,再过二十分钟就到了。陪同的省文旅厅工作人员提醒道。

陈远点点头,目光却停留在窗外掠过的黄土高坡。不知为何,越接近长平,他心中的感应就越发强烈——这里似乎有一个重要的文运节点正在苏醒。

第一节:初识鼓书

长平市的欢迎会上,当地文旅局局长热情地介绍了本地的文化资源,特别提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平鼓书。

我们长平的鼓书,可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说唱艺术。局长不无自豪地说,只是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

当晚,陈远在下榻的酒店里查阅鼓书资料。这种发源于宋金时期的古老曲艺,一人多角,坐唱表演,以鼓板击节,唱腔高亢激昂,曾经在晋东南一带广为流传。但如今,全市能完整表演的艺人不足十人,且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

就在他专注研究时,一阵若有若无的鼓书唱腔突然在耳边响起。那声音苍凉古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而来:

文运兴,鼓书新,古树发芽根连根...

陈远猛地抬头,房间里却空无一人。他立即意识到,这是文运网络在向他传递信息。

第二节:太行喜庄

第二天,在当地文旅局同志的陪同下,陈远来到了这次调研的重点——太行喜庄。这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正在尝试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村口的游客中心,他们见到了赵威——省级非遗传承人,负责景区的运营宣传。

陈组长,欢迎您的到来。赵威四十出头,精明干练,握手时很有力量,我带您看看我们的项目。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赵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这边是我们改造的老院子,现在成了特色民宿;那边是文创集市,售卖本地手工艺品;前面的大戏台,每周都有民俗表演...

陈远一边听,一边暗中运转文昌神力。他惊喜地发现,赵威身上竟然散发着不弱的文运之光,虽然他自己可能并不知晓。

更让陈远惊讶的是,整个古村落的格局,暗合文运流转的规律,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运节点。

第三节:鼓书老人

在村子的最深处,赵威带陈远来到了一处破旧的老宅。

这位是鼓书艺人李青山老人,今年八十多岁了,是咱们长平鼓书最后的传人之一。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坐在院中,手里摩挲着一面磨得发亮的书鼓。见到来人,他只是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说不出的落寞。

李老,文旅局的领导来看您了。赵威提高声音说。

老人这才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领导?来看鼓书的?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听这个?

陈远在老人身旁坐下:李老,您能唱一段给我听听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了鼓板。随着鼓点响起,苍凉的唱腔在院中回荡:

太行山上松柏青,鼓书一曲传古今...

就在老人开唱的瞬间,陈远清晰地看到,一道微弱的文运之光从老人身上升起,与整个村落的文运场产生了共鸣。

第四节:文运节点

当晚,陈远在文昌殿中仔细探查长平市的文运状况。

通过《功德簿》,他看到了一幅令人忧心的图景:长平鼓书的文运之光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转机——喜庄的村落格局,竟然天然适合作为文运节点。而赵威身上的文运潜力,更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就是这里了。陈远下定决心。

他催动神力,开始布设文运节点:

首先,他以李青山老人的鼓书传承为核心,稳固这份濒危的文运火种;

其次,他引导喜庄的村落格局,使其成为文运流转的枢纽;

最后,他在赵威身上种下文运的种子,激发其文化保护的潜能。

做完这一切,陈远明显感觉到,整个长平市的文运场都变得活跃起来。

第五节:灵感迸发

第二天一早,陈远还没起床,就被赵威的电话吵醒了。

陈组长!我有个想法!电话那头的赵威声音激动,我们能不能在喜庄打造一个鼓书传承基地?把李老的鼓书艺术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陈远心中一动,这正是文运节点开始发挥作用的征兆。

具体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