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琴弦染垢与神音涤尘(1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7581 字 17小时前

省厅马文明卡住专项资金申报的消息,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陈远心头。官场上的博弈,远比梦中挥笔审判要复杂曲折,牵一发而动全身。他暂时按捺住立刻在《功德簿》上查验此人的冲动,深知贸然行事可能打草惊蛇。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寻找突破口,同时也要在现实中收集更多信息。

接下来的几天,陈远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眉心的神痕持续发挥着作用,让他精力充沛,思维缜密。他不仅将申报材料打磨得更加完美,还多方搜集了国内其他城市成功申请类似资金的案例作为参考,甚至联系了几位省内知名的文史专家,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背书。

在这个过程中,他偶然接触到了南都市的古琴圈子。起因是他在查阅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时,发现了一位隐居在本地的古琴制作非遗传承人的信息,希望能将其纳入古籍保护中心未来的“活态传承”展示环节。

然而,当他试图通过一些公开渠道了解本地古琴培训现状,以便评估合作可能性时,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周末,陈远难得抽出半天时间,约了在文化馆工作的老同学李静喝茶,想侧面了解一下市里传统文化推广的情况。李静是个文艺女青年,对各类传统文化活动都很热衷。

“古琴培训?”李静抿了一口花茶,皱了皱眉,“现在市面是有几家,但水平真是参差不齐。我有个表妹,前阵子就差点上了当。”

“哦?怎么回事?”陈远来了兴趣。

“就上个月,我表妹被‘清音阁’的广告吸引去了。环境弄得是挺雅致,那个主讲老师,姓付,穿个唐装,留把胡子,看起来仙风道骨的,开口闭口都是‘道法自然’、‘琴通心意’。”李静语气带着几分讥讽,“试听课上,他弹得确实还行,但一说到正式报名和买琴,味道就变了。”

“他们要求必须用他们提供的琴?”

“何止是要求!”李静放下茶杯,有些气愤,“简直是强制!我表妹本来有把我以前用过的一张练习琴,虽然不贵,但也是正经厂琴。你猜那个付老师怎么说?他说学员自带的琴‘材质低劣,音色浑浊,有碍感悟琴道真谛’,根本弹不出效果,必须用他们‘精心挑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与学习者‘心意相通’的琴。”

“价格呢?”

“离谱!”李静伸出两根手指,“最便宜的一款,张口就是两万八!还说什么这是‘入门级道器’,已经是最优惠的‘结缘价’。我表妹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差点就掏钱了。幸好她多了个心眼,回来问我,我赶紧拦住了。后来我托懂行的朋友打听了一下,那个‘清音阁’提供的琴,基本都是批量生产的低档货,成本撑死三四千,音色也就那样,被他们一包装,就敢卖上天价!”

陈远眉头微蹙:“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了,带有欺骗性质。”

“是啊!”李静附和道,“而且他们拒绝学员自己带琴,说白了就是为了卖琴牟取暴利。听说他们还有一套话术,如果学员犹豫,就说‘心不诚则音不正’,用这种似是而非的文化概念来绑架学员,很多脸皮薄或者真心想学的人,就被套进去了。不过……”

她话锋一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城南有家‘松风琴社’,社长是个老实人,用的琴都是明码标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都跟市场价差不多,而且明白告诉学员初学用几千的练习琴就足够了,还鼓励学员自己去琴行挑选对比。教学也扎实,就是不太会宣传,生意反而没‘清音阁’那种会包装的好。”

陈远默默将“清音阁”和“付老师”记在心里。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信任进行欺诈,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文雅”二字的亵渎。若其果真如此不堪,梦中那《功德簿》上,想必会有其名姓。

又与李静聊了些其他话题,陈远便起身告辞。回单位的路上,他特意绕路去了趟“清音阁”所在的文化街区。

那是一家临街的店铺,装修得确实古色古香,黑底金字的牌匾,橱窗里陈列着几张古琴,打着柔和的灯光。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隐约有学员在听课,一个穿着深色唐装、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子正在侃侃而谈,想必就是那位付老师了。

陈远没有进去,只是驻足片刻,便转身离开。空气中似乎都飘荡着一种刻意营造的、虚浮的“文化”气息。这与他在文昌殿感受到的浩瀚文运、以及在“松风琴社”听说的踏实传承,格格不入。

……

是夜,文昌殿内星辉依旧。

陈远端坐神座,并未立刻去查探马文明,而是先想起了白日里听闻的“清音阁”之事。若真如李静所言,此等行径,无疑属于借“文”之名,行诈骗之实,正在文昌帝君的权柄管辖范围之内。

“《功德簿》,检索与南都市‘清音阁’古琴培训,及其负责人相关的罪孽。”

神念一动,金色书页哗啦啦翻动起来。

很快,关于“清音阁”及其主人的信息浮现出来,比陈远预想的还要详尽和……丑陋。

【关联罪魂:付德庸,男,四十八岁,南都市‘清音阁’古琴培训中心创始人、主讲教师。】

【前世背景:曾为一落魄书生,屡试不第,后转而钻研杂学,尤善钻营逢迎,常以次充好,贩卖劣质文房用品与仿冒古籍,欺瞒不识货的乡绅学子,积攒少量不义之财。因其行为玷污文风,损及文运,寿元不长,中年病逝。】

【今生罪责一:虚假宣传,夸大资质。付德庸仅参加过短期古琴培训班,并无深厚师承与公认专业资质,却自我包装为“古琴世家传人”、“隐士高人”,虚构履历,误导学员。】

(画面闪现:付德庸在多个场合,面对不同学员,吹嘘自己师从某某已故“古琴大师”,甚至暗示得到过“山中异人”指点,言之凿凿。)

【今生罪责二:价格欺诈,牟取暴利。其通过特定渠道,批量购入成本极为低廉的劣质古琴(最低档位成本仅一千五百元左右),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话术包装,以“入门道器”、“心灵媒介”等名目,高价出售给学员,售价通常为成本的十倍乃至二十倍以上。】

(画面显示:付德庸与琴厂老板讨价还价的场景,以及他指着同一批琴,对不同的学员吹嘘其“独特”与“珍贵”。)

【今生罪责三:精神控制,言语绑架。编制一套套伪文化话术,如“琴心不一,难窥堂奥”、“外琴浊气,污染灵台”等,贬低学员自带乐器,制造焦虑,强迫学员购买其指定古琴,并从精神上打击不服从者,使其产生自我怀疑。】

(画面中,有学员因经济困难或已有良琴而犹豫时,付德庸面露不悦,言语冷淡,甚至暗示对方“与琴道无缘”、“心性浮躁”,导致一些学员产生心理压力。)

【今生罪责四:误人子弟,亵渎传统。其自身琴艺粗陋,教学水平低下,仅能教授最基础的指法皮毛,却好高骛远,强行向学员灌输各种玄而又玄、自己都一知半解的“琴道”理论,实则耽误学员学习进程,使学员对古琴艺术产生错误认知。】

(画面里,付德庸的教学漏洞百出,指法不规范,却对提出疑问的学员以“只可意会”、“你境界未到”等借口搪塞。)

【累积影响:其行为不仅导致大量学员遭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玷污了古琴艺术的清誉,使部分真心向往传统文化者对相关培训望而却步,间接阻碍了古琴文化的健康传播,对地方“文雅”之气造成污染。】

【现状:凭借欺诈手段,获利颇丰,购置房产名车,生活奢靡,继续以其光鲜外表蒙骗新学员。】

看着这一条条罪状,尤其是付德庸前世今生都与“文”之污浊脱不开干系,陈远眼中寒意大盛。此等蠹虫,前世便玷污文风,今生变本加厉,竟将魔爪伸向了代表“清、微、淡、远”的古琴!其行可鄙,其心当诛!

“牵引罪魂付德庸!”

虚空扭动,付德庸的魂体被强行拘至殿内。与吴振华、周德旺等人的惊恐不同,付德庸初时虽惊,但那双三角眼中却迅速闪过一丝狡黠,他习惯性地整了整并不存在的衣冠(魂体状态),竟对着神座上模糊不清的陈远拱了拱手,试图挤出一副云淡风轻的姿态:

“不知尊神召在下前来,所为何事?可是欲闻太古清音?在下不才,或可为您抚奏一曲……”他甚至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虚按琴弦的动作。

这般作态,让陈远更是厌恶。死到临头,还在装模作样!

“付德庸!”陈远声音冰冷,如同寒冰炸裂,“尔借古琴清雅之名,行欺诈牟利之实,误人子弟,亵渎传统,玷污文风!前世旧孽未清,今生又添新恶!尚敢在此惺惺作态!”

煌煌神音,如同惊雷,震得付德庸魂体剧颤,那副伪装出来的从容瞬间粉碎,露出了内在的惊慌与猥琐。他感受到周围无处不在的威严与对自己罪行了如指掌的压迫感,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尊神饶命!尊神饶命啊!”付德庸磕头如捣蒜,“小人…小人那也是为了弘扬国粹,让更多人了解古琴啊!那些琴…那些琴虽非名品,却也是小人精心挑选,倾注了心血的……价格…价格是稍高了些,但…但知识是无价的啊!”

死到临头,还在巧言令色!

陈远懒得再与他多费唇舌,《功德簿》上罪状金光大放,已是铁证如山。他直接握住判官笔,那笔锋感受到此等玷污“文雅”的罪孽,竟发出清越的颤鸣,如同龙吟。

“罪魂付德庸,依律——”

判官笔毫不犹豫地点向其名讳:

“一削其‘巧言’之能,口舌生疮,言语不清,凡虚妄之言出口必遭反噬!”

“二削其‘诈财’之运,不义之财,皆如流水散去,业障缠身,求财无门,反受穷困潦倒之苦!”

“三罚其魂,入‘焦尾琴狱’十载,每日受琴弦割魂、魔音灌耳之苦,直至其真心忏悔,明辨清浊!”

笔落,三道蕴含着涤荡文浊意味的神光没入付德庸魂体。

“啊!”付德庸发出凄厉惨叫,感觉自己的舌头如同被火烧针扎,再也说不出那些精心编织的谎言;周身财运瞬间溃散,仿佛能听到金钱流失的哗啦声;更可怕的是,他的魂体被一股力量强行拖拽,投入一个浮现出的、由无数扭曲断裂琴弦和发出刺耳噪音的虚影古琴构成的牢狱之中,日日承受与“清音”完全相反的折磨。

处理完付德庸,陈远心中那股因文脉被污而生的郁气稍解。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清音阁”,偌大的南都市,乃至更广阔的天地,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蛀虫,在啃噬着传统文化的根基。

他的神念再次扫过《功德簿》,南都市的文运气象图中,代表“清音阁”的那一小块污浊之气渐渐消散,但其他地方,仍有斑驳的灰点。

……

第二天是周日,陈远难得睡了个懒觉。醒来后,他习惯性地浏览本地新闻。

果然,在文化生活版块的一个不起眼角落,出现了一条短讯:

【知名古琴培训机构‘清音阁’创始人付德庸先生,因突发严重喉疾及不明原因财务危机,宣布无限期暂停所有教学活动。】

评论区有寥寥几条留言,多是曾经上当的学员在冷嘲热讽:

“报应!让他骗人!”

“早就该倒闭了,一张破琴卖我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