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张世荣与贾密会(1 / 2)

白衣盗 囹咙 4816 字 2天前

瘸腿老店主暴毙的消息,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投入李致贤的心湖,激起的不止是涟漪,更是刺骨的寒意。灭口!如此迅速,如此狠辣,不留丝毫余地。这无疑宣告了他之前的调查方向,不仅正确,而且直指对手的要害,以至于对方不惜在京城之内、天子脚下,行此险招。

(一)挫败与反思,调整策略

书房内,灯烛摇曳。李致贤面沉如水,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韩罡垂手立于一旁,脸色同样凝重。

“大人,是属下办事不力,未能保护好线索……”韩罡语气沉痛。

李致贤摆了摆手,打断了他:“非你之过。对手反应如此迅疾,说明我们触及的,远比想象中更敏感。他们一直在暗处盯着我们。”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与挫败感于事无补,反而会干扰判断。

“现场处理得很干净?”李致贤问道。

“京兆府的人已经介入,初步结论仍是意外失足。但我们的人仔细看过,那后院脚印虽被刻意模糊,仍能分辨出不属于老店主,且步伐沉稳有力,绝非寻常毛贼。店铺内的翻动痕迹也很专业,目标明确,像在寻找什么东西。”韩罡汇报道。

“找东西?”李致贤眼神一凝,“是在找老店主可能留下的、关于那刀疤脸的更多记录?还是……与我们目标无关的其他东西?”

他沉吟片刻,继续道:“对方此举,一为灭口,切断线索;二为震慑,警告我们止步;三,或许也想看看我们接下来的反应。我们若因此畏缩不前,正合其意。”

“大人的意思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李致贤目光锐利,“表面上,我们对老店主之死表示关注,但接受京兆府的‘意外’结论,不再深究,做出暂时受挫、放缓调查的姿态。暗地里,调查不仅不能停,还要更加隐秘,转换方向。”

“转换方向?”韩罡有些不解,“刀疤脸的线索断了,我们……”

“不,没断。”李致贤拿起那块深色布料,“这块布,以及‘边军’、‘西北’这个方向,依然是关键。老店主死了,但他提到过,那刀疤脸是来‘卖’布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此人可能经济拮据,或者急需用钱。他卖的是旧布,那更值钱的东西呢?比如……来路不明的古董玉器?”

韩罡眼睛一亮:“大人是说,他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渠道销赃?”

“没错。”李致贤点头,“而且,能处理龙凤玉佩这种等级物件的地方,绝非凡俗。永昌当铺的吴朝奉不敢沾,但京城之大,必有胆大包天、专营此道的黑市商人!这刀疤脸若真与玉佩有关,他总要设法将东西脱手,或者寻找识货的买家。”

思路豁然开朗。直接从军方排查刀疤脸身份,风险高且容易打草惊蛇。但若从京城的黑市入手,反向追查,或许能另辟蹊径。

“我们要找的,是京城里那些背景深厚、专门经营见不得光宝物的黑市商人。”李致贤沉声道,“特别是,可能与西北边地有所勾连的。”

(二)暗中撒网,寻觅“暗河”

新的调查方向确定,李致贤立刻行动起来。他动用了手中更为隐秘的力量——一些长期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与灰色地带有所接触的线人。这些线人身份复杂,有的是落魄的江湖艺人,有的是曾经犯事被他拿住把柄却又因其才能而暗中收用的鸡鸣狗盗之徒,他们构成了李致贤情报网络中不为人知的“暗线”。

命令被悄无声息地传递下去:不计代价,打探京城黑市中,专做“硬货”、“尖货”生意的顶级商人,尤其关注其与西北方向的联系,以及近期是否接触过形迹可疑、疑似军旅出身、脸上带疤的客人。

与此同时,李致贤也通过官方渠道,以整顿市场、稽查走私的名义,调阅了京城各大商号,特别是古董店、珠宝店的备案资料,从中筛选可能存在的“白手套”和可疑资金往来。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但他做得不动声色,将其混杂在正常的公务之中。

数日过去,表面的风平浪静下,暗流愈发汹涌。

(三)赵茂的警觉与顺势而为

老店主死亡的消息,赵茂几乎与李致贤同时得知。

“灭口……”安全屋内,赵茂的眼神冰冷如霜。张世荣一党的狠辣,他从不怀疑。但此次出手之快,还是让他心生警惕。

“李致贤那边有何反应?”他问石柱。

“李大人表面接受了意外结论,似乎放缓了调查。但我们的人发现,他手下的暗线活动更加频繁,似乎在打听黑市商人的消息。”

赵茂闻言,微微颔首。李致贤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转换赛道,这份审时度势的智慧,让他再次高看一分。从黑市入手,确实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京城的地下世界盘根错节,水极深,但也正因为其混乱,反而可能藏着官方渠道难以触及的真相。

“黑市……”赵茂沉吟着。他对京城的黑市并不陌生,甚至,“茂儿爷”的名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地下世界的一部分。他知道几个名声在外的黑市商人,个个都是手眼通天、背景复杂的人物。

“我们的人也动起来。”赵茂下令,“重点盯住‘金不换’和‘聚宝阁’这两家。尤其是‘金不换’的老板贾三,此人与西北的生意往来密切,且胆大妄为,什么都敢收,什么都敢卖。”他敏锐地感觉到,李致贤的调查方向,可能无意中撞上了一条真正的大鱼。他需要确认,这条鱼是否与玉佩,乃至与当年的旧案有关。

“另外,”赵茂补充道,“让我们在西北的兄弟,也留意边军近期是否有异常人员变动,或者……有没有关于特殊玉佩的流言。”李致贤的推断,让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边军”这个因素。

(四)“贾三爷”浮出水面

又是几天紧张的排查与等待。李致贤派出的多条暗线,最终将焦点汇聚到了一个人身上——“金不换”的老板,贾三。

此人在京城黑市可谓声名赫赫。明面上,他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古董店,附庸风雅,结交权贵。暗地里,他却掌控着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专门处理那些来路不正、无法见光的奇珍异宝。据说,没有他不敢接的货,也没有他找不到的买家,只要价钱合适。其人脉网络遍布天南地北,与各地藩王、豪强、甚至境外势力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与西北的几个大商帮往来极其密切,每年都有大量“特殊”货物经由他的手,流入流出京城。

有暗线汇报,近一个月来,贾三似乎格外忙碌,与一些身份神秘的人物接触频繁,其手下人也透出风声,像是在筹备一场不对外的小型“鉴宝会”。

“贾三……金不换……”李致贤看着暗线送来的密报,手指在这两个名字上重重敲了敲。此人的背景、经营范围、近期动向,都与他的推测高度吻合。

“韩罡,”李致贤吩咐道,“集中力量,严密监控贾三及其名下的‘金不换’古董店,还有他几处已知的别业。我要知道他每天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尤其是与西北方向有关的,或是形貌疑似军旅、脸上带疤者。”

“是!”

一张无形的监视网,悄然撒向了贾三。

(五)初现端倪,惊现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