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锋芒初试(1 / 2)

辰时的钟声余韵未散,判官殿内已是一片肃穆。

西厢文书房中,陆鸣端坐案前,周身气息沉静如水,与前几日魂伤初愈时的外显虚弱判若两人。

唯有眼底深处那抹被玄冰封存的、灼灼燃烧的暗火,昭示着他内心不容动摇的决绝。

他并未立刻处理日常堆积的文书,而是铺开一张质地细腻、专用于呈报要事的阴司暗纹纸。

墨是上好的“凝神墨”,研磨得浓淡适中。

那支崔珏亲赐的判官笔仿品握在手中,笔身微温,与他冰凉的指尖形成微妙对比。

他要起草的,正是《关于规范地府特供物资管理与审计流程之建议》。

这不是一时激愤之作,而是他基于连日来梳理卷宗所发现的系统性漏洞,深思熟虑后的产物。

建议书开篇立论高远,紧扣“提升地府运行效率、确保资源公允配给、杜绝奢靡浪费、以应天庭巡察之关切”的大义,言辞恳切,全然一副为公谋划的姿态。

正文部分,他条分缕析:

一、现行特供物资(如特定墨锭、朱砂、香烛等)之界定标准模糊,申请门槛不清,易生混淆与滥用。

二、审批流程存在越级、缺漏现象,缺乏有效的跨司衙稽核与监督环节。

三、核销凭证要求宽松,用途记载常流于空泛(如“教化耗用”、“公务所需”),难以追溯实效。

四、仓储与领用记录不完备,账实相符难以保障。

每一条指控,都源自他从浩繁卷宗中提取的真实案例,但均隐去了具体时间、部门及人物,只作为“现象”提出。

对应的建议,则是设立明确的物资清单与申请资质、规范审批链条并引入第三方(如功过司)抽样稽核、强化核销凭证的具体化要求、建立定期盘查制度等。

通篇下来,这是一份逻辑严谨、切中时弊、充满建设性的合规文书,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但其锋芒,却精准地指向了“特供物资”这一敏感领域,尤其是其中隐含的审批漏洞和核销模糊地带,如同一条无形的线,隐隐牵向“癸卯年”那些异常记录的根源。

初稿已成,陆鸣并未急于呈送。

他深知此物分量,需确保万无一失。

他想到了崔小玉。

这位对规则抱有近乎执念般尊重的判官助理,是检验此文是否“无懈可击”的最佳人选。

午休时分,文书房内吏员稀少。

陆鸣持卷来到崔小玉独处的核验案前。

“崔助理。”陆鸣语气平和,将文书递上,“偶有所得,草拟了一份关于物资管理的浅见,自知学识浅薄,恐有不合律例规章之处,冒昧请助理代为斧正,看是否符合规程。”

崔小玉抬起清冷的眸子,看了陆鸣一眼,接过文书。

她阅读的速度极快,目光如精准的标尺,掠过每一行字句。

起初,她神色如常,但随着阅读深入,她那惯常冰封般的面容上,极细微地掠过一丝讶异,随即转为一种复杂的审慎。

她看得比平时任何一份普通公文都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