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涟漪渐起(1 / 2)

天庭巡察使驻留酆都的第三日,判官殿内的气氛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愈发凝滞,如同暴风雨前压抑的宁静。

那份被送至行辕的浩繁卷宗副本,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虽未立即激起惊涛,但其下沉的阴影却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陆鸣依文仲嘱咐,未再踏足敏感区域,只埋头处理日常文书,仿佛前日的发现与警示从未发生。

但他敏锐地察觉到,殿内往来的高阶吏员神色间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与审慎。

午后,文仲亲临文书房,面色沉静地宣布:“巡察使有令,此次巡查重在核验教化之本,需广纳基层吏员见闻。着判官殿及其下属轮回司、功过司,以及幽冥书局、忘川书院等处,各遴选熟谙事务之吏员三五名,于明日午时,于议事偏厅,接受问询。尔等需据实陈情,然需谨言慎行。”

命令下达,文书房内泛起一丝细微的骚动。

被天庭使者直接问询,既是机遇,更是风险。

陆鸣心中微凛。

这看似是广开言路的举措,实则是将探查的触角伸向了更基层、更不易伪装的地方。

文仲目光扫过众人,在陆鸣脸上略有停顿:“陆鸣,你负责整理历年基层吏员关于教化流程之建言与反馈,汇总成册,明日一并呈送,以备参详。”

“卑职遵命。”陆鸣躬身领命。

他知道,这是文仲在为他创造一个名正言顺接触相关信息的机会,同时也将一份责任压在了他的肩上。

接下来的时间,陆鸣埋首卷宗,筛选、摘要那些来自基层的记录与建议。

这项工作繁琐至极,需要极大的耐心与辨识力。

他注意到,其中不少关于流程繁琐、部门推诿的抱怨,其源头往往与某些特定年月的政策变动隐隐相关。

在整理过程中,陆鸣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三十年来,每当有大规模的天庭巡查或地府内部整顿时,基层关于“流程优化”和“权责明晰”的建议就会集中出现,而巡查过后,这些声音又逐渐沉寂。

这让他意识到,基层吏员并非看不到问题,而是缺乏一个有效且安全的反馈渠道。

崔小玉无声地走近,将一份卷宗放在他案角:“陆文书,此乃近年功过司稽核处部分吏员轮值记录与考核评语副本。处正吩咐,或可从中窥见基层执行之实效与困境,请一并参详。”

陆鸣抬头,对上她清冷的眸子。

她眼神平静,公事公办,但递送这份文件,本身便是一种无声的支援与提醒。

“多谢崔助理。”陆鸣郑重接过。他发现这份记录中,有几处关于“特殊个案处理”的备注引起了注意,这些个案的处理方式似乎与常规流程有所不同,但记录十分隐晦。

傍晚时分,文仲再次来到文书房,查看进度。

他仔细翻阅了陆鸣已经整理好的部分,偶尔指出几处需要调整的表述方式。

“此处关于‘往生积分核定标准不一的反馈’,可补充一两个具体案例,但不要指名道姓。”

“是,处正大人。”

“这份关于‘功德簿录入延迟’的抱怨,可与轮回司的对接记录交叉比对,看是否系统性问题。”

“卑职明白。”

文仲的指导精准而务实,既保持了报告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可能引发的敏感问题。

陆鸣暗自佩服这位上司的老练。

散值钟声响起时,陆鸣才从卷宗中抬起头,感到一阵精力透支的眩晕。

他揉了揉眉心,收拾案牍,最后离开文书房。

刚走出判官殿范围,便见谢必安溜达了过来,低声道:“陆老弟,听说明日要召集下面的人问话?”

陆鸣点点头。

“啧,”谢必安咂咂嘴,“动静越搞越大了。老哥我得多句嘴,下面那帮小子,嘴上没个把门的,保不齐说出什么没轻没重的话来。特别是轮回司那帮管档案的,平日里憋着一肚子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