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江河之声(1 / 2)

接下来走上舞台的,是罗刹国钢琴师伊万诺夫。

他身形高大,如同从西伯利亚冻原上走来的守夜人。

深蓝色的立领制服上缀着银色肩章,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仿佛披挂着一个帝国的重量。

他选奏的是柴可夫斯基早年创作的《g小调钢琴小品》,这是一首被遗忘在乐谱角落的遗珠,带着少年柴可夫斯基尚未被忧郁浸透的倔强。

开篇的低音区旋律,如寒风掠过贝加尔湖的冰面。

粗粝、厚重,带着大地深处的震颤。

万诺夫的指节宽大,如同北方森林中盘根错节的树根。

按在琴键上力道十足,低音和弦如铁锤击打铁砧,沉实而有力。

然而,当音乐转入轻快的中段,他的手指却像在冰面上滑行的马车,略显笨拙。

本应轻盈跳跃的十六分音符,被他拖得滞重,如同穿着厚重皮靴跳小步舞。

原本灵动的音符失去轻盈的翅膀,几处连奏甚至出现细微的脱节,像钟表齿轮卡住了瞬间。

烛火映在他紧绷的下颌线上,清晰勾勒出因用力而凸起的咬肌,仿佛他正用全身的力气对抗某种无形的阻力。

评审席上,卡洛·罗西轻轻摇了摇头,用意大利语低声点评:“力量有余,灵巧不足。”

伊万诺夫显然也察觉到失误,结尾时特意加重了和弦力度,试图挽回印象。

可过度的强调反而显得刻意,像在悲伤的结尾强行加上一个响亮的休止符。

台下的掌声稀疏而敷衍,如同冬日里零星飘落的雪粒。

接下来,是日不落国钢琴师阿瑟·怀特。

他与伊万诺夫的粗犷截然相反,仿佛是从另一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

身着剪裁合体的灰色条纹马甲,亚麻色卷发梳得一丝不苟。

领结系得恰到好处,如同一位刚从伦敦沙龙走出的绅士。

他选奏的是埃尔加的《爱的礼赞》,一首被无数人演绎,却极少有人真正理解的抒情诗。

阿瑟的指尖带着英伦绅士的优雅,开篇的主旋律奏得流畅柔和,像莫奈河上清晨的薄雾,轻轻笼罩着水面,泛着微光。

他的触键比瓦莱里轻柔,象牙琴键在他手下弹出温润的音色,如同抚摸一件古老的瓷器。

可这温柔中缺少了某种张力,如同一幅色彩柔和的水彩画,缺乏纵深。

当旋律需要拔高情绪时,他的力度始终提不起来。

高音区的音符像被雾气包裹的钟声,模糊而不通透。

更令人遗憾的是,他对装饰音的处理过于含糊。

原本应如珍珠般清脆的点缀,被一带而过。

如同被风吹散的花瓣,失去了应有的层次与光彩。

接下来参赛的是李少华,演奏原创曲目《黄河协奏曲·序曲》。

身着黑色燕尾服,打领结。

他步伐沉稳走到钢琴前,弯腰行礼,姿态标准而优雅。

在琴凳上坐下后,他轻轻抬手。

指尖悬在象牙琴键上方半寸,那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沉静,仿佛下一秒就要叩击出惊雷。

当指尖终于落下的刹那,他整个人都与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