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三万高手!铁血杀戮!(1 / 2)

末日刀渊 木容笑笑 4272 字 10天前

白夜天双手平稳地接过尚方宝剑。

剑鞘是冰冷的鲨鱼皮,古朴无华。

却重若千钧,承载着生杀予夺的无上权柄。

然而他的神色依旧平和,指尖甚至没有一丝颤动。

仿佛接过的并非象征着铁血与死亡的利器,而只是一卷书,一盏茶。

他微微躬身,青衫在殿内昏黄的灯火下显得磊落而素净。

与他手中那柄即将饮血的凶器,形成了一种奇异而令人心悸的对比。

温文尔雅与生杀予夺,在这一刻诡异地融合于一身。

……

次日,锦衣卫衙门的告示,便如同长了翅膀,贴满了玉京城的大街小巷。

并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檄大乾各州省。

告示内容有二,皆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

其一,锦衣卫全面扩招。

不限出身,无论寒门庶民,乃至他国不得志之武者、修道之士。

只要身家清白,或愿接受严苛审查,皆可报名。

一经考核录用,便可按功勋晋升。

更令人疯狂的是,告示明确写着:

可凭功勋兑换学习大乾官方修订的全本《武经》、《道经》资格!

天下震动!

《武经》、《道经》,乃是直通人仙、阳神大道的绝世秘典。

早已被朝廷列为禁书,藏于深宫大内,寻常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窥见全貌。

如今,锦衣卫竟以此作为招募筹码。

这无异于在干涸的武夫与修士心中,投下了一颗火星,瞬间燎原。

无数卡在瓶颈、前路已绝的武者,无数苦于没有正宗传承的道法修士。

眼中燃起了炽热的火焰。

短短三日,奔赴玉京城报名者如过江之鲫。

锦衣卫衙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

白夜天坐镇衙中正堂,灵识如无形的潮水般微扫而过。

来者的修为根底、心性善恶,甚至潜藏的野心与恐惧。

在他浩瀚的灵识下大多无从遁形,虽不能尽知细节,却能大致辨别。

他亲自筛选,去芜存菁。

三日时间,从数万汹涌而来的报名者中,竟真被他挑选出了整整三万可用之才!

这些人,修为最低者,也是先天武师或显形附体的道士。

其中更不乏大宗师级别的骨干。

甚至夹杂着个别气息沉凝、有武圣之资或灵光内蕴、具鬼仙潜力的好苗子。

他们或因对更高境界的渴望,或因对前程的野望,或因某种不为人知的抱负。

此刻都聚集到了这面,崭新的锦衣卫旗帜之下。

其二,告示明确宣布,锦衣卫将行使陛下亲授的监察之权。

并全力配合朝廷推行“丈量田亩、清点人丁”之国策。

就在这三万新晋锦衣卫摩拳擦掌,各地官员、世家、宗派尚在观望、揣测这位新任指挥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

白夜天动了。

他的第一把火,没有烧向遥远的州省,而是径直燃向了近在咫尺的玉京城。

七日之间,玉京城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身着崭新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缇骑四出。

马蹄声踏碎了往日的宁静。

他们手持白夜天亲自签发的驾帖,直接闯入各部院衙门、勋贵高官府邸。

动作迅如雷霆,证据确凿如山。

条陈之上,时间、地点、人物、赃款、关联,清晰得令人胆寒。

七名三品大员,或是贪墨巨额军饷粮款,致使边关将士饥寒交迫;

或是纵容亲属子弟兼并土地,逼得良民家破人亡;

或是暗中与某些宗派往来密切,输送利益,出卖朝堂机密……

一桩桩,一件件,铁证如山。

他们被直接从温暖的府邸,或是威严的衙署内带走,毫无体面可言。

没有冗长的三司会审,没有台面下的政治博弈。

白夜天手持尚方宝剑,于锦衣卫校场亲自主持行刑。

那一日,校场周围被清空戒严。

唯有森然林立的锦衣卫,如同一片沉默的钢铁森林。

以及场中那七名面如死灰、官袍凌乱的昔日大员。

白夜天一袭青衫,立于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

身形在广阔的校场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他没有激昂陈词,只是语气平和。

如同叙述一件寻常公务,将七人的罪状一条条复述。

并点明关键的人证物证如今存放于何处,断绝了一切事后翻案的可能。

然后,他轻轻挥了挥手,动作轻描淡写,如同拂去衣袖上的微尘。

刀光落下,干净利落。

七颗人头滚落在地,鲜血喷涌,瞬间染红了校场干硬的黄土。

浓重的血腥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整个过程,安静、迅速、冷酷到令人窒息。

唯有刀锋破风和人头落地的闷响,敲打在每一个旁观者的心头。

白夜天没有多看那些,尚且温热的尸体一眼。

目光扫过台下三万静默无声,却眼神炽热或惊惧的新晋锦衣卫。

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锦衣卫之权,在于监察,在于执法,在于涤荡污浊。”

“陛下赐此剑,是让我等斩奸佞,清寰宇,护持国法纲常,非是逞私欲,行酷吏之事。”

“望诸位谨记,尔等手中之权,身上之职,功勋之基,在于国法,在于民意。”

“触犯者,皆如此獠。”

消息传出,玉京城先是死一般的寂静,旋即哗然鼎沸。

弹劾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皇宫,堆满了杨盘的龙案。

言官御史、勋贵故旧。

无不痛斥白夜天“滥用职权”、“酷吏行径”、“不教而诛”、“引得朝野动荡,人心惶惶”。

然而,所有的弹劾,都被乾帝杨盘留中不发,如同石沉大海。

甚至在一日气氛凝重的早朝上,面对几位老臣的联名质询。

杨盘当众言道:

“白爱卿依法办事,斩的都是该杀之人。证据确凿,罪有应得。”

“朕赐他先斩后奏之权,便是要他涤荡污浊,扫清积弊。”

“尔等若自身清正,严守律法,何惧锦衣卫之剑?”

皇帝的态度,强硬得令人心惊,也彻底浇灭了许多人侥幸的心思。

众人这才恍然明白。

白夜天这把刀,是皇帝亲手打磨,并且决意要用以劈开旧有利益铁幕的利刃!

那七颗血淋淋的人头,不仅是祭旗。

更是皇帝借白夜天之手,向所有潜在反对者发出的、最严厉不过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