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归家,洪易!(2 / 2)

末日刀渊 木容笑笑 3123 字 23天前

白夜天一一致谢,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令人如沐春风。

任谁也难以看透,这谦谦学子温文尔雅的表象之下。

隐藏的是一个历经诸天杀伐、洞悉命运轨迹的异世灵魂。

..................

时光流转,秋叶落尽,凛冬已至。

细碎晶莹的雪花,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悄然飘落。

纷纷扬扬,覆盖了玉京城的朱墙碧瓦、大街小巷。

待到天明,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

天地间少了往日的喧嚣浮华,多了几分纯净与静谧。

约莫半月前,白夜天曾在城中一家客流稀少、书卷气陈旧的书铺内。

“偶遇”了那位武温侯府的庶子,洪易。

当时的洪易,身形比在书院远观时更显单薄。

穿着半旧的棉袍,肩头甚至隐有磨洗的痕迹。

他正站在一排书架前,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礼经集注》,神情专注。

清澈的眸子里,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自身处境的不甘与隐忍。

白夜天主动上前,借着讨论书中经义的机会攀谈起来。

从理学经典的精微之处,谈到诗词歌赋的意境风骨。

再引申至天下格局的变幻、武道养生的粗浅道理。

洪易起初带着谨慎与戒备,言辞拘谨。

但很快,便被白夜天那看似随意,实则鞭辟入里的见解,广博得不像寻常书生的见识。

以及那始终平和包容、令人心生好感的气度所吸引。

两人越谈越投机,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一番畅谈下来,连白夜天心中亦不由暗赞。

“身处那般压抑困境,心志不曾消沉,反而勤学不辍。”

“更难得的是,竟能在洪玄机理学思想的禁锢下,保持着一份独立的思考。”

“且灵台清明,悟性超卓……”

“果然,能成为位面之子的人,靠的永远不只是气运。”

“其心性之坚韧,悟性之高超,确是绝世之才,璞玉待琢。”

自此,两人便成了时常往来的知交。

白夜天以其“贡生”的身份和远超凡俗的学识。

对洪易在学问、处世乃至一些粗浅的强身法门上,多有指点。

但他从不居高临下,始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之论交。

这让在侯府中受尽白眼的洪易倍感温暖与尊重,内心已将白夜天引为生平第一知己。

这一日,雪后初霁,天色微明,寒气刺骨。

洪易背着一个小小的、打点简单的行囊,悄然从武温侯府那不起眼的侧门走出。

他踩在咯吱作响的积雪上,深一脚浅一脚,坚定地向着城外西山方向行去。

他此行,是要前往西山脚下的秋月寺,为亡母梦冰云扫墓。

并打算就此长住寺中,避开侯府的是非纷扰,静心准备来年的科考。

这是他挣扎多年后,为自己争取到的一线喘息之机。

白夜天立于自家府邸高处,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屋舍与风雪。

精准地落在了那个在皑皑白雪中,显得格外渺小与艰难的瘦弱背影上。

他知晓,这趟看似寻常的西山之行。

便是洪易命运的真正转折点,是那条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命运洪流正式开启的闸门。

无数的机缘、莫测的风险、纠缠的恩怨,都将从那个看似破败荒凉的秋月寺开始。

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滔天巨浪。

“命运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了……”

白夜天轻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睿智的弧度,如同雪地中一闪而逝的刀光。

他转身回到静室,取出一物。

此物通体莹白,温润如玉,正是得自风云位面的奇珍——“神石”。

心念微动,体内真元(气血)稍稍刺激,神石立刻化作流动的液态。

如水银般覆盖于他面部,迅速凝固,形成一张完全陌生、平平无奇、毫无任何特色可言的面具。

不仅如此,他周身的气息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

仿佛与周围的空气、光线融为一体,存在感被降到了最低。

下一刻,身影一闪,他已如鬼魅般消失在寂静的府中。

再次出现时,已悄然缀在洪易身后数百丈外。

踏雪无痕,气息全无,如同一个真正的幽灵。

前方的洪易,对这一切浑然未觉。

他心中充斥着对亡母的无尽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忧虑,以及一股破釜沉舟、挣脱牢笼的决绝。

寒风凛冽,山路崎岖积雪难行。

他虽身体文弱,却凭着一股心气咬牙坚持着。

一切果如《刀渊》背景资料所述,洪易的西山之行并非坦途。

他在夜间遭遇八大妖仙之中,那位神秘的香狐王元妃。

并在这位妖仙半礼遇半强迫之下,踏入了命运的岔路。

到达了那片,位于西山幽谷之中的狐狸巢穴。

遇见了那群颇具灵性、以读书演礼为乐的纯狐一族。